中新社杭州11月30日电 题:西湖风景旧曾谙:再访基辛格杭州谈判“八角亭”
作者 严格 谢盼盼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被称为“改变世界七天”,其中有一天,就在杭州。
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在刘庄(现杭州西湖国宾馆)会面。(西湖国宾馆 供图)
在杭州,中美双方举行了一次极其重要的谈判。谈判的主角,就是基辛格和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
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杭州西湖边偶遇10岁的胡宁芳(左一戴眼镜者为基辛格)。(胡宁芳供图)
11月30日,笔者重访西湖国宾馆。
冬日的西湖国宾馆,依然绿波荡漾,客舍青青。
1972年2月26日尼克松访问杭州,就下榻今天西湖国宾馆的一号楼甲部,基辛格和随行人员则住在一号楼乙部。
杭州西湖国宾馆。(西湖国宾馆 供图)
在一号楼乙部,是一个套间,窗外就是西湖,当年基辛格就下榻于此。据了解,当时尼克松没有入住一号楼甲部的主卧,而是住在靠近乙部的夫人房,为的就是方便联系基辛格。
笔者走进如今的一号楼,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冬日的凛冽被抛门外。
尼克松访问杭州,当时是浙江省外事办公室干部的陆和森全程参与接待,他还清晰记得,美国客人的房间里放了英文导游图和明信片,以及黄岩蜜橘、大白兔奶糖、龙井茶等。
一号楼电影厅,尼克松曾在此处会见记者,国宾馆市场营销部经理张建松告诉笔者,虽然几经翻修,但当年的风格依然被保留,天花板硕大的莲花灯、墙边的水暖气片、深绿色的地毯……特别有年代感。
电影厅对面现在是休闲吧,当年尼克松在这里和记者合影。照片里尼克松站在中间,前后都站满了记者,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微笑。
据记载,1972年2月26日下午尼克松在这里宣布,关于美中会谈,大家不久将听到好消息。
26日晚,浙江方面宴请尼克松一行。陆和森就站在宴会第一桌旁边的角落里,他注意到周恩来总理讲话时,基辛格低着头,一边听一边在修改尼克松的讲话稿。
等周总理讲话结束时,基辛格就把修改后的讲话稿递给尼克松。
“当时连看完一遍的时间都没有。”陆和森注意到尼克松上台讲话时,速度很慢。
根据基辛格《白宫岁月》回忆,关于中美联合公报,在尼克松访华离京前,中美双方已基本达成一致。但刚到杭州,美国国务院方面对公报又提出15处修改,使尼克松和基辛格感到十分为难。
根据基辛格回忆:“尼克松气得发疯了。他穿着睡衣,烦恼地在杭州漂亮的宾馆里气呼呼地来回走动。”
26日宴会后,基辛格和乔冠华再次会晤。他在回忆录中说:“于是我们又开了一次夜车”。中方坚持对台湾问题不能再有任何修改,对其他部分在文字上可以作进一步讨论。又是“凌晨两点,另一个最后草案终于完成了。再次提交双方首脑正式批准,次日凌晨获得了这种批准”。
《浙江省外事志》中记录:“宴会后直到次日凌晨,乔冠华副部长和基辛格继续就《中美联合公报》的文本作最后商定。”
当晚的谈判,在一号楼八角亭。在杭州,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
谈判陷入胶着。彼时彼刻,八角亭外,湖水连天,一条长堤朦胧中将西湖一分为二。
谈判代表由此获得灵感,苏堤两边都是西湖,海峡两边都是中国人。
这是传说。但当晚商定的《中美联合公报》次日在上海公布,明确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笔者曾探访八角亭,面积很小,仅约15平方米,只能容下6张单人沙发,却有数面大玻璃窗直面西湖苏堤。
国宾馆有一张照片,1982年9月9日,尼克松重返杭州西湖国宾馆。照片中,他在八角亭似有所思,窗外是夜幕下的西湖。
据浙江日报报道,尼克松当时说:“上海公报作为历史性文件是在杭州敲定的,可以说在杭州诞生,在上海向全世界宣布的。我希望中美两国的友谊能像红杉树那样生长、持久。”
当年,美国赠送给中国的红杉树,种植在杭州西湖花港观鱼公园,如今是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并已在中国18个省市100多个单位生长、繁衍。(完)
中新网南宁11月30日电(记者 蒋雪林)一块普通石头,经过细心描绘,化为精美艺术品;壮族的文化符号壮锦,以石米绘就,这事情发生在广西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图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美术老师黄雪芳介绍以石米绘就的壮锦。 记者 蒋雪林 摄
“作画过程的色彩搭配,还有细节,都比较吸引我。不过,更吸引我的是,它本身独特的绘画方式,因为它是在石头上作画的,很酷!”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五(1)班学生温睿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图为温睿祺(左)与同学在石头上绘画新能源汽车。 李媛媛 摄
温睿祺2023年下半年进入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崇真石艺坊学习以石头作画。崇真石艺坊成立于2019年9月,学校旨在通过石头艺术课程,将石头艺术进行生活化整合,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石头艺术的了解,助力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及文化自信。
图为崇真石艺坊内精美的石绘作品。 记者 蒋雪林 摄
记者见到温睿祺时,她正在跟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美术教师黄雪芳学习在石头上画小汽车。黄雪芳老师指导她根据石头的外形进行汽车的设计,描绘的是以植物绿色为创意的绿色新能源汽车。
图为黄雪芳在指导学生用石头绘画。 记者 蒋雪林 摄
黄雪芳表示,由于崇真石艺坊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材时,会结合学生情况,初级课程主要教会学生认识并使用不同的画材及工具,以及学习一些简单的绘画技法;到了中级课程,我们就会让学生懂得观察石头的外形,学会应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到了高级课程,我们就会融入一些二十四节气及民族文化等,目前学校还在不断优化课程,希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图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师生共同完成的宁明花山岩壁画石绘作品。 记者 蒋雪林 摄
黄雪芳介绍,学校在开展石头艺术课程时,非常注意将民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融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会将壮乡的铜鼓、壮锦、花山壁画等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中,把“有色”的石头画,变成“无声”的民族文化教育。
走进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崇真石艺坊,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们一起完成的世界文化遗产宁明花山岩壁画石绘作品;可以看到以石米绘就的壮锦;也可以看到学生们根据石头形状绘就的壮族铜鼓。学生们运用综合材料在石头上展现二十四节气和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学生们将石艺与旖旎风光相结合,把研学活动中捕捉到的自然美呈现于石头上。
图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学生用综合材料在石头上呈现的二十四节气作品。 记者 蒋雪林 摄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校长蓝瑞美表示,学校秉承“做宽”“做活”“做精”石艺坊的创建理念,致力于让石艺坊成为学校的艺术孵化器,引导学生从鉴赏走向实践,从兴趣走向专业,真正让课程实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美育效果。(完)